WFU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生物製劑是什麼東西?讓專業醫師告訴您

作者:林旻憲 醫師




大家有看過骨牌劈哩啪啦倒下的畫面嗎?如果您眼前倒下的骨牌正巧是您的健康,這時候您一定會希望有一隻神之手可以馬上阻止這個連鎖反應。

對於飽受免疫系統失調折磨的病友們,《生物製劑》或許就是那一個可以及早中止災情、阻擋健康崩壞的重要關鍵。


發炎,是許多疾病的元兇


當我們打算進一步去了解生物製劑之前,我們必須要先認識另一個主角《發炎因子》。

透過無數科學家嘔心瀝血的基礎研究,我們開始了解某些特殊的發炎因子,在疾病開始惡化的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關鍵角色。

發炎因子大多數以白血球介素(IL)或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型態常駐在我們身體裡面,這些發炎因子主要在負責調控細胞的生長、活化、發炎、抵禦病菌入侵、或修補受傷組織的工作。

如果我們把身體細胞比喻為一具車輛引擎,發炎因子就有如車子的油門;如果發炎因子如果能夠穩定安分,我們的身體機能就能夠運作順暢,就像油門控制良好的車子不會暴衝失控。

不過如果這些發炎因子一旦脫離身體的掌控,就會讓體內的發炎反應有如烈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引起的負面的連鎖反應,就會像是油門踩到底的暴衝車輛,橫衝直撞導致重大的連環車禍。


生物製劑,可以抑制特定的發炎因子來治療免疫失調疾病


當某一個發炎因子被發現可以主導某個疾病的惡化,這時候如果我們可以想辦法讓失控的發炎因子再度冷靜下來,病情就有機會穩定下來。

所謂生物製劑(Biologic Therapy),就是透過生科技術研發的抗體藥物,這些抗體可以在患者體內去中和抵銷那一群失控的發炎因子(或是對抗發炎因子的受體),最後希望能夠終止發炎因子所帶來的負面連鎖反應。




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定義生物製劑,其實某一些可以用來刺激活化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的藥物,也同樣可以被歸類為生物製劑。不過為了讓本篇內容能夠精實聚焦,我們接下來就把重點瞄準在:可以抑制特定的發炎因子來治療免疫失調疾病的生物製劑。


目前有哪些疾病可以使用生物製劑來治療呢?


自從十多年前醫界開始引進生物製劑來治療一些特別難纏的疾病,到現在為止,生物製劑的臨床應用可說是越來越廣泛,生物製劑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對於病患或醫師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如果依據身體器官的位置來分類,生物製劑可以用來治療以下幾個重點疾病(適應症)

皮膚疾病:乾癬、異位性皮膚炎、化膿性汗腺炎、天疱瘡
關節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
腸道疾病: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腸道貝西氏症
眼睛疾病:非感染性的葡萄膜炎

生物製劑已經進入群雄並起的年代。以治療乾癬的生物製劑為例,目前國內有對抗 TNF-α、IL-12/23、IL-17 這三種發炎因子的生物製劑可供乾癬患者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對抗單一發炎因子的生物製劑往往不是只能治療一種疾病,有些生物製劑有如十項全能高手,可以處理皮膚、關節等等多種不同器官的疾病。




我剛好有上面提到的疾病,我是不是一定要使用生物製劑來治療呢?


絕大多數的病友「不會也不需要」使用到生物製劑。有三個主要的原因如下

● 傳統藥物的療效還是值得信賴,大多數的患者在傳統藥物的幫忙下就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 生物製劑往往是治療這些疾病的最後一道防線。換句話說,需要使用生物製劑的患者往往是「已經接受第一線(甚至第二線)傳統治療之後仍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的中、重度患者」。

● 生物製劑的使用被國家衛生單位嚴格管控。一個生物製劑從研發到問世,必須投入非常龐大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因此生物製劑的價值也反映在它的價格上,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用低廉的代價提供給所有的患者使用生物製劑。

目前國內大多數的患者在打算使用生物製劑之前,必須事先向健保署提出「事前審查申請」,經過另一組醫藥專家審核通過後才可以使用生物製劑。

換句話說,如果您手邊正在使用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您的心情其實應該會是憂喜參半的;一方面代表您的病情不輕,不得不求助生物製劑,不過台灣政府願意提供龐大的健保資源來協助您來對抗疾病,所以請您一定要珍惜這份幸運。


生物製劑會有哪些副作用?


世界上沒有一個藥物沒有副作用,也不是每一個使用者都會產生副作用,更沒有一個醫師願意看到患者出現副作用,不過生物製劑的副作用是沒有辦法被事先預知的。

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一般都比較輕微,包括:注射部位有紅腫癢痛、上呼吸道感染、頭痛 、皮疹 、噁心等等 。

如果想要進一步去了解有那些是罕見但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請您參閱藥品各自的說明書(仿單),並與醫師詳談使用該藥品之利弊風險。

最後說幾句中肯的話:由於生物製劑在上市前都已經通過國內國外高規格臨床試驗的認證,藥物的安全性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保障,所以對於符合使用生物製劑條件的患者來說,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往往是利大於弊。


如果我正在使用生物製劑,我要如何降低使用生物製劑的風險?


台灣是一個結核病和病毒性肝炎盛行率較高的國家,因為生物製劑可能會降低使用者的免疫力,所以有可能導致結核病發作,或是病毒性肝炎復發。

因此從 2012 年開始,國內針對已上市的生物製劑施行風險管理計畫(內容包括有:醫師用藥評估篩選表、病人用藥說明書、教育宣導計畫),希望透過該計畫能有效控制國內病人在使用生物製劑而發生結核病或 B 型 / C 型肝炎復發的風險。

風險管理計畫的重點在於:患者在準備使用生物製劑之前,以及在治療的過程中,醫師會特別針對結核病、肝炎這兩部分安排抽血和 X 光片檢查。


如果真的發現有結核病或是病毒性肝炎復發的跡象,患者最好先暫停使用生物製劑,並且前往胸腔科或肝膽科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生物製劑可以根治疾病嗎?


當醫師在病人身上使用生物製劑的時候,沒有一個醫師不希望生物製劑可以讓病友脫胎換骨重拾健康。

不過我們也希望讓病友能夠理解一個事實,生物製劑並不是仙丹,打一針就變成美國隊長是電影劇情並非真實人生,生物製劑無法根治疾病,但是我們可以一起期待未來有一天可以夢想成真。


最後做個重點回顧





1. 生物製劑的問世,讓醫師手中彷彿多了一把神兵利器來處理某些難纏的免疫系統失調疾病,許多病友的生活品質也獲得大幅度的改善。

2. 使用生物製劑的對象,一般是已經接受傳統治療之後仍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的中、重度患者。

3. 當您準備要使用生物製劑之前,請與醫師詳談使用該藥品的利弊風險。


本文同步刊登在 照護線上
©林旻憲醫師,保留所有權利